大连人注意!本周日即将……
2023-8-17 星期四
大家上午好
全省仍以多云的天气为主
太阳偶尔会探出头来
但不排除局地出现
分散性阵雨的可能
大家外出可以带一把晴雨两用伞
有雨防雨,没雨遮阳
正常来说
立秋过后早晚体感应该越发凉爽舒适
但这几天早间温度都不低
今天早间全省最低温都在20℃以上
在22—25℃之间
午后气温依然居高不下
升降幅度不大
各地最高气温都在30℃以上
锦州、阜新、朝阳最高温34℃,领跑全省
再加上北风会暂时告别
转为3—4级的南风
温度高、风力小
所以体感方面要更闷热一些
尤其是中午前后
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
并及时为身体补充水分
从目前的预报来看
有两次全省性的降雨
第一次是本周五白天到夜间
全省大部有阵雨或雷阵雨
第二次是下周一前后
我省中东部、北部地区有中雨到大雨
其他地区有小雨
但目前预报时效较远
大家要及时关注最新的天气信息
转眼间
进入末伏的尾声了
本周日正式出伏
温度也会有所下降
来到30℃以下
看来属于夏天的时间不多了
出伏意味着三伏天的结束。出伏后,一天比一天凉,但并不意味着秋凉的到来,因为还有“秋老虎”。别小看秋老虎,从出伏到秋分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、最频繁的时段,气温乍暖乍寒,变化不定。就象人们常说的:“早上凉飕飕,中午热死牛”。身体往往不怕冷不怕热,就怕一冷一热。那么,出伏后在健康管理上应当注意些什么呢......
01
一防“秋燥”
中医认为 :“秋气内应于肺。”肺主皮毛,肺和大肠相表里,受高气压影响,空气湿度较小,出伏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,身体常常会出现咽干舌燥,口唇干裂、皮肤粗糙,毛发干枯、便秘、干咳等不适。此时要注意润肺防燥,补充水分。除了多喝水之外,还要注意少吃辣椒,芥末等辛辣食物。辛味发散肺气,且辛味属金,肝属木,过度食辣不仅伤肺还伤肝,在中医看来白色主肺,多吃山药、连藕等白色食物有利于养肺润燥,还可以适当吃些梨、山楂、葡萄番茄等酸性食物,滋阴生津而百合、银耳则有助于理气化痰。另外饮食上要少贪凉,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,尤其脾胃虚寒的人更要谨慎。
02
二防“秋冻”
出伏以后,正属于阴阳变换的关键时期,昼夜温差很大,防寒不当很容易引起寒气入体,体质较差的朋友就会出现腰背疼痛、腹泻,感冒等现象,此时养生不仅要防暑,更要防寒保暖,固护阳气,切忌盲目贪凉。常言道,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。“秋冻”使人体适当接受耐寒训练,可提高机体抵抗力,但并不适合所有人。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期,有此类病史、年老体弱、怕冷、阳虚的中老年人不适宜“秋冻”,能抗“冻”的人不要冻到这几个部位。
①头部,不能感受风寒,晨起洗头尤为不宜。
②颈部,注意保暖,否则寒则收引,血管收缩,影响脑部供血。
③腹部,受凉,易引起腹痛腹泻。
④关节,不宜着裙装,宜受风寒,出现肢体发凉,酸痛等不适。
⑤脚部,寒从脚生,脚冷,则冷全身,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,放入生姜、花椒祛风散寒,注意水温40度左右。
03
三防“秋乏”
春困秋乏,经过炎热的盛夏,人消耗了太多的气血,天气交替转凉,自然界的阳气趋于收敛减弱,人体阴阳随之转换,要是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很容易白天没精神,让人劳累疲软,出现“秋乏”。要缓解秋乏,起居作息应调整为早睡早起。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气”,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这样我们充足的睡眠和以及睡眠质量,能够给身体充足的休息时间以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。
04
情志调养
自古逢秋悲寂寥,入秋之后很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,秋季固然天高云淡,硕果累累,但难免有“凄风苦雨”,自然界的秋风、秋雨常令人心生忧愁,尤其老年人,常有凄凉、垂暮之感,如遇不顺心的事,容易导致心情抑郁,情绪低沉,多愁善感。中医认为,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脏,肺在情志中对应的忧(悲),肺主气,悲则气消,忧虑悲伤容易导致精气神消耗,面色暗淡、胸闷气短、乏力懒言等症状。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然界的变化,可静练气,收敛心神,保持内心平静;或者外出秋游,登高赏景心旷神怡;多接受阳光照射,保持心情愉悦,转移低落的情绪。
05
进补少一点
遵循《黄帝内经》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的原则,进补以养阴,但此时进补过头,会给肠胃带来负担,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腹泻等不适,反而适得其反,注意适量,切忌油腻,给肠胃一个适应期。
06
适量运动
出伏后天高气爽,正是户外锻炼的好时机。适合开展各种运动锻炼,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太极拳、做八段锦、练健身操等,注意运动主打慢,做好热身,运动量不宜过大,防止汗出过多,耗损阳气。
来源:新北方、北部战区空军医院政治工作处
编辑:任鹿
投稿邮箱:laoyoule@163.com
更多内容
扫码关注
半岛老友乐
人生正芳华